Python 版本发展非常快,如今最新的版本已经是 Pyhton 3.9,即便如此,有很多人甚至还停留在 3.6 或者 3.7,连 3.8 还没用上。
很多 Python 3.8 的特性还没来得及了解,就已经成为旧知识了,比如今天要说的海象运算符。
海象运算符是在 PEP 572 被提出的,直到 3.8 版本合入发布。
它的英文原名叫 Assignment Expressions
,翻译过来也就是 赋值表达式
,不过现在大家更普遍地称之为海象运算符,就是因为它长得真的太像海象了。
1. 第一个用法:if/else
可能有朋友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新特性,所以还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海象运算符有什么用?
在 Golang 中的条件语句可以直接在 if 中运算变量的获取后直接对这个变量进行判断,可以让你少写一行代码
1 | import "fmt" |
若在 Python 3.8 之前,Python 必须得这样子写
1 | age = 20 |
但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,你可以和 Golang 一样(如果你没学过 Golang,那这里要注意,Golang 中的 :=
叫短变量声明,意思是声明并初始化,它和 Python 中的 :=
不是一个概念)
1 | if (age:= 20) > 18: |
2. 第二个用法:while
在不使用 海象运算符之前,使用 while 循环来读取文件的时候,你也许会这么写
1 | file = open("demo.txt", "r") |
但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,你可以这样
1 | file = open("demo.txt", "r") |
使用它替换以往的无限 while 循环写法更为惊艳
比如,实现一个需要命令行交互输入密码并检验的代码,你也许会这样子写
1 | while True: |
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,这样子写更为舒服
1 | while (p := input("Enter the password: ")) != "youpassword": |
3. 第三个用法:推导式
这个系列的文章,几乎每篇都能看到推导式的身影,这一篇依旧如此。
在编码过程中,我很喜欢使用推导式,在简单的应用场景下,它简洁且不失高效。
如下这段代码中,我会使用列表推导式得出所有会员中过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数
1 | members = [ |
输出如下
1 | 执行了 1 次 |
可以看到,会员数只有 3 个,但是 get_bmi 函数却执行了 4 次,原因是在判断时执行了 3 次,而在构造新的列表时又重复执行了一遍。
如果所有会员都是过于肥胖的,那最终将执行 6 次,这种在大量的数据下是比较浪费性能的,因此对于这种结构,我通常会使用传统的for 循环 + if 判断。
1 | fat_bmis = [] |
在有了海象运算符之后,你就可以不用在这种场景下做出妥协。
1 | # 查出所有会员中过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数 |
最终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,只执行了 3 次
1 | 执行了 1 次 |
这里仅介绍了列表推导式,但在字典推导式和集合推导式中同样适用。不再演示。
海象运算符,是一个新奇的特性,有不少人觉得这样这种特性会破坏代码的可读性。确实在一个新鲜事物刚出来时是会这样,但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后,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,这种争议也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作者:王一白
链接:https://juejin.im/post/5e9e78bef265da47d00a6e09
来源:掘金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